undefined

圖片來源:插畫│托比

 

兩個月的暑假結束了,

對於有些家長來說,

可能不用再想每天要幫孩子安排什麼活動,

但取而代之的是學業壓力,

以及,每天準備出門前的奮戰。

一大清早就像打仗一樣,

到底要如何讓早上時光變得不惱人呢?

 

完整文章在臺安醫訊105年8月(222期)。

電子書連結:http://www.tahsda.org.tw/tahnewsletters/eBook/222/#p=12

 


俗語說:一日之始在於晨,我們都期望著早晨時光是歡愉、美好的,

但當我們去叫孩子起床時,孩子總是賴在床上、不願起床,

就算從床鋪中離開後,還是東摸西摸、慢吞吞,

儘管時間來不急,就快要遲到了,還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一定要等到爸爸、媽媽破口大罵,才會帶著情緒的加快腳步,

 

到底為何孩子無法有效率的完成應該要做的事情呢?

又究竟要如何做,才能讓早上時刻不再那麼惱人呢?

 

1. 總想賴床,怎麼叫都叫不醒:

若孩子較不易入眠或晚睡,睡眠時間不充足,起床時就易有起床氣或賴床!

幫助孩子能盡快入眠,可在睡覺時間前30分鐘至一小時,建立良好的睡眠氛圍,

例如:減少提供聲光刺激的活動,像是平板、電視等等,

或者建立固定的睡眠模式,像是睡前故事、溫柔的輕音樂或者觸覺按摩。

此外,我們常會認為不想睡覺是因為體力消耗的不夠多,所以在睡前提供大量運動,

但其實並不然,運動可能會喚醒身神經系統,使得精神處於亢奮狀態,

反而導致會睡不著或不適。

因此,孩子運動的正確時間點應該是在傍晚或黃昏前完成,

避免在晚上進行,減少因神經系統的活絡而造成入睡困難。

 

2.就快要遲到了,為何還慢吞吞:

兒童的時間概念較不成熟,無法準確掌握時間的長短或緊迫性,

當我們在旁邊又唸又吼的表示「快要遲到了!」,

兒童其實沒有太大的感受。

因此我們在跟孩子說明時間時,可以使用數字時鐘,

明確的告訴兒童到哪個數字時要完成,

而非不斷說「還有五分鐘」等等的話語。

另外,我們也可以利用計時器設定每件事情或全部需要完成的時間,

鼓勵孩子在計時器響前完成指定的任務,像是在玩遊戲一樣,

先讓孩子有好的情緒能夠去配合,再逐步轉變成習慣。

 

3.事情都只做一半,甚至會忘了做:

早上起床後有一堆事情要做,但有些兒童因為順序概念較弱,

會有組織步驟效率不佳的情形,導致做得馬馬虎虎,還弄得家裡雞飛狗跳的。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簡化早上的步驟,像是:在睡覺前與孩子一起整理書包。

另外,穿衣服有時也是件難事,我們也可以在前一晚就選好衣服,

若孩子在起床後的穿衣速度真的太慢,可以在睡覺時先穿好。

透過這樣的方法,就可以減少早上時間的消耗,也能夠減少衝突的發生。

 

孩子並非是故意不配合或是拖拖拉拉,可能是受到某些原因影響到行為表現,

因此並不是靠責罵就能夠有所改善,或者是認為簡化步驟是在寵他或害他。

我們應該要先去了解孩子的狀況,試著接納孩子,帶著孩子一步一步的調整,

也許無法一蹴可幾,但一定會有所進步及改善。

讓我們與孩子一同迎接每個歡喜的「早安晨之美」吧!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面留言討論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賴床 時間概念 順序性
    全站熱搜

    keke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