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吃飯與成長及健康息息相關,

但卻也是造成親子衝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的兒時也常出現這樣的狀況:

『你再不吃我就把飯收起來!』

『你快吃不要一直含在嘴巴裡!』

而我們這些孩子總還是ㄍ一ㄥ在那裏,

原來可能是.......

完整文章在台安醫訊第244期(107年6月)

電子書連結:https://www.tahsda.org.tw/tahnewsletters/eBook/244/#p=8 


 一般而言,在兩歲前孩子的舌頭動作、咀嚼肌力量及對於食物的喜好會逐漸發展,

而進食時需有良好的舌頭動作及咀嚼肌力量,這些能力都與進食時的效率有關係,

此外,生活作息及用餐時的環境也會有所影響。

A.舌頭動作:

在一開始攝取流體食物時較不需要使用舌頭動作,

但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提供半流體半固體的食物及固體食物時,

舌頭就需扮演用餐時的重要角色之一。

舌頭動作會透過側翻、攪拌以協助將口腔中的食物揉成食團後才較易進入食道,

若舌頭動作不夠靈活,可能導致孩子會感覺到不易吞嚥或噎到,而含在口中或挑食。

如何增進:

提供長條狀的零食,像是:魷魚絲、乳酪條或水果棒,

放在臉頰側邊請其使用舌頭側翻的動作,將食物捲入口中,

並可將果醬、海苔沾黏在嘴唇周圍,請孩子用舌頭舔下,將能夠增加舌頭動作。

B.咀嚼肌力量:

咀嚼肌是協助我們攪碎食物的重要功臣,然而因擔心孩子吃飯時易噎住或吃很慢,

所以常會將食物打成泥或剪碎,然因長期食用較軟的食物,

導致咀嚼肌力量較弱,常常會含在口中而拖長用餐時間,

甚至是會動來動去坐不住,對於需要咬或咀嚼的食物較為排斥,

像是:米飯、肉類或蔬菜,反而對於麵、蒸蛋等較為柔軟的食物才願意吃或吃得快。

如何增進:

給予稍有韌度或硬度的食物放在臉頰側邊,以增加孩子咀嚼的經驗及耐力,

4歲前可以將寬版的魷魚絲或者果乾捲成一團,4歲後可咀嚼口香糖約200下後再吐掉,

但在練習咀嚼肌力量時,盡量在正餐40分鐘前執行完,

避免孩子因咀嚼肌累了而影響正餐時的進食效率。

C.口腔敏感:

我們的臉部周圍及口腔內部都有大量的觸覺感受器,大腦會去分析及整合食物的質地,

同時讓咀嚼動作及吞嚥功能執行任務,若口腔感受較為敏感的孩子,

對於質地的接受度較低且與他人較為不同,而不喜歡吃特定食物或想要吐掉,

像是粗粗的、顆粒的或者軟軟黏黏的食物,導致吃飯時總是東挑西揀又吃得少。
 

如何增進:

每天提供臉頰周圍及口腔內的按摩經驗,對於敏感度的降低很有幫助,

臉頰按摩建議在餐前提供,先由人中開始沿著嘴唇周圍深壓繞圈30下,

再從雙耳按摩到下巴30次,每天可以執行3次。

此外,口腔敏感的孩子在嘗試新食物時,先以少量開始,且需重複10~15次,

不要急於放棄及強迫,當孩子願意嘗試時請給予鼓勵,才能讓孩子更有意願嘗試!

D.生活作息與環境:

原則上餐與餐之間約需間隔3~4小時以上,若間隔過短或過長,可能較不易感到飢餓,

而在餐前有吃零食或喝飲料的話,可能導致在正餐時還不想吃飯,導致吃得慢又不多。

而在用餐時若沒有營造合適的環境,像:桌上有玩具、播放電視或沒有一同專心用餐,

都可能造成孩子無法專注吃飯,造成用餐時間過長也易導致更多衝突。

如何增進:

用餐時間盡量固定,若在餐前孩子有反應肚子餓或口渴,

可提供少許低糖份的果乾或有五穀類零食,

飲品可以給予水或自製果汁,避免影響到正餐時的食慾。

用餐環境方面,建議可以養成固定的地方用餐的習慣,且將與用餐無關的物品移除,

像是:玩具、畫筆或書等等,而照顧者及父母也盡量放下手邊的工作或手機,

專心地和孩子一起用餐,將能夠讓孩子吃得較好。

此外,用餐時間盡量在30~40分鐘內結束,

避免因注意力不夠而導致孩子開始『搞破壞』,引來更多的風波。

 

由於造成孩子有吃飯慢吞吞跟吃不多的行為背後原因有很多種,

先不用過於擔心或使用強迫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須要吃得快又多,

需先找出原因,針對問題提供加強的活動及合適的引導,

並且增加在用餐的美好經驗,例如:讓孩子自己製做料理、幫忙佈置用餐環境,

都能夠增加孩子在用餐時的效率及食量,也讓用餐時間變得更加溫馨及美好。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面討論噢!
 

 

arrow
arrow

    keke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