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今天下課時同學推我!』、『媽媽,同學都把我的東西藏起來!』
這些話語可能常會在放學後詢問孩子今天學校狀況時會聽到,
在聽到的當下不免會擔心孩子在學校是否遭到欺負,
會不會導致孩子日後不敢去上學,甚至是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及問題。
學校是小型社會的縮影,人與人之間會有密切的互動,
會建立起好的關係,也理當會有衝突的時候,
特別是兒童在人際關係、情緒發展、認知能力及道德觀念尚未成熟,
導致會有不適切的行為或處理的方式。
因此,當孩子發生被欺負的事情時,除了釐清事情的原因外,
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及協助孩子避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首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但別將自己的情緒加在孩子身上。
當孩子發生被欺負的狀況時,
多會有焦慮不安、難過、委屈等負向情緒,
此時應先給孩子擁抱及讓其冷靜的時間,
並跟孩子說明爸爸媽媽了解你現在的情緒狀況,
等孩子好一點或願意時再說明即可,
別急著要求孩子要立刻說明,
也盡量減少跟孩子說『你這樣不說爸爸媽媽會很擔心/難過/生氣』,
反而會讓孩子更為退縮。
其次,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但別急著批評孩子及其同學。
在詢問時避免直接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的開放性問題,
孩子可能會因為緊張或表達能力沒有那麼好,
導致孩子越說父母越霧煞煞,
建議一次只詢問一個小範圍並提供些許選項,
如有哪些人?在哪裡呢?(教室/操場/走廊)什麼時間呢?(上課/下課/放學/移動時),
較能夠了解事情的原貌。
由於事情發生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涵,
例如孩子在操場被跑步的同學撞倒跟在走廊上被跑步的同學撞到就不一樣,
因在操場時是被允許能跑步的,而走廊上多是不能奔跑,
倘若我們只聽取部分資訊,可能會誤會同學或無法正確解決問題,
甚至延伸更多的衝突。
最後,提供方法協助孩子面對及避免日後的衝突,
由於當衝突發生的當下,
不一定會有人明瞭完整的發生經過,常常是場『羅生門』,
老師也只好聽從大多數的人說的或合理的描述處理,
進而可能導致事情沒有完善的被處理。
因此,會建議找出2~3個妙方錦囊給孩子,
讓孩子有較多方法可以化解衝突,
可以參考下列方法:
錦囊1:撲克臉
當同學做出自己不喜歡的行為時,
別先急著過度反應,像是:跺腳、追著他等等,
反而先停在原地、收起笑臉看著對方,
讓對方了解這件事情並不有趣。
錦囊2:大聲公
當同學沒有注意到撲克臉時,
請直接對同學說出自己的感覺及明確拒絕同學的行為,
如:『你這樣碰我我很不舒服』,或者『請你不要拿我的東西』。
錦囊3:隱身術
當發現上面兩個錦囊效果不彰時,
也無法減少同學的不適行為,
會建議先離開當下環境,
先回到教室尋找朋友或老師協助,
避免孩子因情緒過於高張而出現攻擊行為。
孩子皆是父母的掌上寶,
當遇到被欺負的狀況時,必定會覺得很不捨,
然而父母無法一直在身旁保護孩子,
也無法像哆拉A夢一樣提供各式各樣的道具,
因此除了給予他們足夠的愛與關懷之外,
也別忘了提供他們足以解決問題的招式,
讓他們擁有愛與智慧,才能減少此類情形的發生噢!